​文化使者 or 文物“大盗”?中国近代最大古董商卢芹斋的传奇故事

2025-09-27 04:06 来源:网络 点击:

文化使者 or 文物“大盗”?中国近代最大古董商卢芹斋的传奇故事

在新旧时期更迭的民国,没有了生活来源的八旗子弟们纷纷将祖辈传下的珍贵古董或是宫中文物拿出来典卖。日益开放的江浙一带,成为了古董交易的沃土,叱咤欧美的古董大鳄们也顺势而生。

环顾世界,目前存于海外的中国古董,约有一半是经古董商卢芹斋之手售出。家世卑微的他,除了聪敏勤奋,更有强大的政治靠山,这使他能在动荡时局中建立横跨中、欧、美的庞大销售网。他也是第一位了解市场全球化的中国古董商。

卢芹斋(C .T. Loo, 1880~1957)

出身低微的贫家小子

卢芹斋,在中国和欧美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国人因他大量走私文物而愤慨,称其为卖国的文物贩子,西方人则将他视为中国艺术品的使者。这其中的是非,我们暂不评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卢芹斋的确是一个传奇。

卢芹斋,本名卢焕文,1880年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对于自己的悲苦出身,日后在欧美功成名就的卢芹斋不愿提及,甚至很模糊地编了一套稍微体面些的故事。但是在2013年出版的卢芹斋传记中,作者杰拉尔丁·勒南(Géraldine Lenain)首次通过一手史料和访谈,详述了他不为人知的早年生活。

《国家宝藏》中演绎的卢芹斋与皿方罍。皿方罍器身在20世纪30年代跟随卢芹斋来到法国巴黎,从此流落海外;器盖则自1956年起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2014年,器身以洽购的方式终于回到了中国

卢焕文家里特别穷,幼年时母亲自杀,不久父亲也过世,他是由一位远亲抚养长大的。十几岁时,卢焕文离家到富庶的名镇南浔谋生,进入巨富张定甫的家做小工。张定甫的二儿子张静江是大才子,日后当上了国民党首任党主席。据说卢焕文的母亲曾是张静江的奶妈,这或许是他到南浔投靠张家的渊源。

皿方罍,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

张静江可谓是双料名门之孙。他的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鏳,相当于今天的李嘉诚和霍英东,都是顶级富商,占了“南浔四象”中的两象。两位老人个性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这些对张静江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张静江(1877~1950),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在后厨做饭的卢焕文,吃苦耐劳又干活利索,不久被提拔为二公子张静江的贴身仆人。二公子年少时患有骨痛症而跛足,而且右眼几乎没有视力。跟班的卢焕文把他照顾得妥妥帖帖,深得主人好感。于是在1902 年,当25岁的张静江获派中国驻法使馆商务参赞时,他唯一带上的家仆就是22岁的卢焕文。随行的还有张静江的夫人、苏州名门之后姚蕙,姚蕙的弟弟姚叔来(后也成为大古董商),李鸿藻之子李石曾等。

站稳脚跟 成家立业

出身商贾豪门的张静江到巴黎后弃官从商,由其父出资30万元,创办通运公司,经营湖州的传统外销商品茶叶、丝绸、地毯以及在国内搜罗的珍贵古玩。他得其舅父庞莱臣提供古董书画的货源,获取大利。而在通运公司内部负责古玩业务的心腹爱将,就是没怎么念过书但是学习能力超强的跟班小子卢焕文。

通运公司位于巴黎马德兰大教堂旁,卢焕文就是在那里开始掌握了古董鉴赏和识别经验,同时学习从中国进口贸易的各项环节。不过,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古董还没有概念,他的第一批货亏本了。但他很有生意头脑,与当时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和收藏家谢阁兰、拉蒂格、沙畹、伯希和等人保持良好关系,一步步在法国古董界崭露头角。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昭陵六骏之“拳毛騧”

昭陵六骏中的两骏被盗后经由卢芹斋以125,000美元卖给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藏于西安碑林

1905年,张静江结识了孙中山,并多次在经济上鼎力资助他及同盟会,而这些资金大多来自通运公司由卢氏负责的古玩业务。后来,28岁的卢焕文决定自立门户,成立了来远公司。1908年,他给了自己一个全新的身份,换掉有点土气的原名,改名为雅致的“卢芹斋”(Loo Ching Tsai),日后西方各界习惯称他C.T. Loo。

卢芹斋在鉴赏中国墓葬艺术品

在巴黎站稳脚跟后,1910年,30岁的卢芹斋和年仅15岁的妙龄姑娘玛丽罗丝结婚。然而根据勒南的描述,事实上,玛丽罗丝的母亲、年长卢芹斋4岁的欧尔加才是他真正的情人。她同时也是促成这桩婚姻的媒人,以延续两人的婚外情。在卢芹斋与家人的合照中总有“岳母”欧尔加的身影,而且在绝大多数照片中他也总是“恰巧”和欧尔加站在一起。

卢芹斋的妻子玛丽罗丝

卢芹斋和欧尔加

卢芹斋与玛丽罗丝共育有4个女儿,他始终遗憾没有儿子,多次表示自己没有“孩子”;以至于他临终前对最崇拜他的女儿佳宁(Janine)说出的“佳宁,你像个儿子一样有作为”,成为伴随她一生最大的赞美。即使如此,他仍受到4位女儿的爱戴。

卢芹斋的女儿佳宁

成家立业的卢芹斋,1912至1915年间,每年都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到中国进货,并在北京和上海与人合股开设商号。他出主要经费,对方经手鉴定并收购古董。卢吴公司就是卢芹斋与上海古董商吴启周合作,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牛”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等地的古董生意一落千丈。卢芹斋随即将敏锐的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新兴市场美国。在纽约麦迪逊大街与第57街的街角,他开设了一家分店。显然,美国让他赚到了更多的钱。

卢吴古玩公司

对于卢芹斋的商业策略,勒南解析道:“他是第一位了解市场全球化的古董商;他是第一个直接到中国去找货,然后拿到美国和欧洲卖的古董商。在他之前,古董商只是在当地找货。他第一个了解到货在中国但钱在西方,必须到货源地去找东西并拿到有钱的地方去卖。因此他很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分号,有专人在全中国各地找货源,跟他联络,为他保留货源。他则每年到中国一两次,看货、取货、订货,拿到西方去卖,同时了解中国境内的最新行情。他的活动范围横跨欧、美、亚三大洲。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则是钱在中国,艺术品在西方,情况正好相反。而且,今天人们的逻辑是将这些中国艺术品运回中国。”

卢吴公司售出给日本藏家的东周青铜蟠虺纹壶,2012年9月在苏富比拍卖中以1,538,500美元成交

横跨全球的古董生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的艺术考古活动进入一个高峰期。许多文物被挖掘出来,很大一部分进入市场。卢吴公司财大气粗,有实力将市面上流通的好货,包括青铜、古玉、瓷器、字画等抢先收入囊中,然后将它们发往巴黎或纽约。同时,他们还从盗墓者手中购买大量文物,如壁画、佛像、青铜器等。

卢芹斋捐赠给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河南温县慈胜寺壁画《菩萨焚香图》

早在1913年和1914年6月,民国政府就颁布了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法令,但卢芹斋的生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他对自己的买卖也直言不讳,这背后的靠山还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

卢芹斋捐赠给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北齐北响堂山北窟石雕佛手

倚靠张静江这一坚强后盾,30余年间,当时的民国政府对于卢芹斋的走私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个角度说,卢芹斋的古董贸易也为民国政府创收不少。

这个饱受争议的卢芹斋,在西方人看来,是中国文化的亲善大使。他教会了欧美收藏者如何欣赏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品。“在他之前,西方人主要收藏的是具有中国风味的精致工艺品,例如五彩、粉彩瓷器。卢芹斋开拓、建立了一个高古艺术市场,例如古代青铜器、古玉、佛像、壁画等。”勒南说。

波士顿美术馆购自卢芹斋的仇英《桃花源图卷》(局部)

这是一项很大的赌注。因为当卢芹斋开始卖高古器时,这些东西在欧美根本不值钱。比方说,当时一个粉彩花瓶价值3万旧法郎,而一块古玉只卖60旧法郎。他必须去教育潜在买家,教他们欣赏这些东西,这也是他有魄力的地方。他甚至创造出一套西方收藏家能够听懂的新语汇,来销售中国高古艺术品。他发明了“中国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等词汇来介绍雕塑,其实当时的国人完全不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讲的。但他认为:“既然我面对的是只懂希腊、罗马艺术的西方藏家,那我就要用相应的词语,才可以让他们理解并产生共鸣。”

弗利尔博物馆购自卢芹斋的战国时期古玉

弗利尔博物馆购自卢芹斋的战国时期古玉

就这样,卢芹斋稳扎稳打,在美国古董界再次拓荒成功,获得颇高声誉和知名度。勒南总结道:“是他帮助建立了西方博物馆和私人手中最棒的亚洲艺术收藏。他对不同博物馆的收藏一清二楚,知道有哪些东西,缺哪些东西。他会针对每个博物馆的情况推荐艺术品给他们,是他建议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私人收藏家该买哪些东西。”

晚年退休定居巴黎

巴黎是卢芹斋的发家福地。1925年,他在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买下一栋原拿破仑三世时期建造的奥斯曼式的公馆,并耗时3年,改建成5层的中式建筑“彤阁”。这是巴黎市区唯一一幢中国风格的建筑。卢芹斋在这里向欧美藏家展售亚洲古董,楼内珍宝琳琅满目,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卢浮宫”,风光一时无限。

彤阁

1947年,68岁的卢芹斋疾病缠身,不得不将彤阁交给小女儿佳宁来经营。1949年之后,中国文物出境受到严格管理,他在中国两家分店的大批库存也统统被查收。彤阁失去了货源,只有靠出售原有库存和为客户订做中式家具来维持经营。卢芹斋元气大伤、精疲力竭,不得不退休。他将纽约库存拍卖、店面让给助手弗兰克·凯洛(Frank Caro)经营。1952年正式返回法国定居,与家人团聚。

风烛残年的卢芹斋患上肌肉萎缩性硬化症,身体每况愈下,直至足不出户。1957年,在女儿佳宁的安排下,他到瑞士治疗休养,数月后病逝,葬在妻子的家族墓地、巴黎西北郊的古何贝瓦(Courbevoie)。2003年,彤阁一层、二层、五层和地下一层被巴黎市政府列为文化遗产,不能随意改建。由于彤阁日常维护开销极大,2006年,家族协会将彤阁拍卖出售。现在,彤阁已经变成一个文化交流的聚会地,常年举办亚洲艺术的展售。

彤阁内景

彤阁内景

国际市场上,卢芹斋的名号至今响当当。一件藏品若他经手过,则代表了来源与品质的保证,价格通常比较昂贵。这份明显的附加值,正是卢氏传奇的延续。

编辑 | xuxu

文 | 杜卡,原载于《艺术商业》,有删改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