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315曝光的10大事件,影响力巨大,你还记得吗?

2025-10-31 23:52 来源:网络 点击:

历年来315曝光的10大事件,影响力巨大,你还记得吗?

以下是315晚会自1991年开播以来,影响力排名前10的重磅曝光事件( 按社会关注度、行业震动及后续整改力度综合排序 )。

1. 2024年:预制菜「淋巴肉黑幕」

事件回顾 :

安徽阜阳多家食品厂被曝使用未经检疫的「淋巴肉」(含大量病菌的猪脖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这些劣质肉成本仅2元/斤(正常猪肉约15元/斤),通过添加剂掩盖异味,流入全国连锁餐饮及电商平台。

后续影响 :

- 涉事企业「春天食品」「东辉食品」被查封,责任人被刑拘

- 市场监管总局紧急出台《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强制标识原料来源

- 电商平台下架超10万件相关商品,消费者退货潮导致行业短期损失超20亿元

---

2. 2020年:蛋壳公寓「租金贷爆雷」

事件回顾 :

长租公寓平台蛋壳以「租金贷」模式套取资金:租客向微众银行贷款付全年租金,蛋壳仅按月给房东打款,挪用剩余资金疯狂扩张。资金链断裂后,50万租客被驱赶,房东集体断水断电,引发全国性维权。

关键数据 :

- 涉及租金贷金额超80亿元

- 北上广深维权群超200个,最高单人群员达5000人

后续影响 :

- 住建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轻资产住房租赁企业监管的意见》,限制租金贷比例

- 微众银行免除4.6万租客贷款债务,损失由股东承担

---

3. 2016年:饿了么「幽灵餐厅」

事件回顾 :

记者暗访发现,饿了么平台上大量商家使用虚假证照,如「餐馆」实为厕所旁5平米黑作坊,菜品用廉价料理包加热,蟑螂爬过食材仍继续出餐。更存在「竞价排名」:交钱即可提升店铺排名。

触目惊心细节 :

- 某「月销8000单」的炸鸡店,营业执照为PS伪造

- 员工直言:「吃不死人就行,又查不到我们」

行业震动 :

- 全国下线违规餐厅2.8万家

- 倒逼《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出台,要求「线上线下同质」

---

4. 2019年:714高炮「网贷嗜血链」

事件回顾 :

曝光「融360」等平台推荐「714高炮」(借款7天、14天,年化利率超1500%)。受害者借款1500元,实际到手1000元(砍头息500元),逾期1天罚金300元,催收团伙通过PS裸照、轰炸通讯录逼债。

典型案例 :

- 某大学生因5000元债务被逼自杀,遗书称「每天接200个威胁电话」

- 一家催收公司月利润达800万元

社会反杀 :

- 公安部「净网2019」打掉团伙182个,抓获嫌犯2693人

- 网贷平台数量从5000家锐减至29家(持牌机构)

---

5. 2012年:麦当劳「过期食品门」

事件回顾 :

北京三里屯麦当劳被拍到:

- 甜品派过期后更换包装时间条继续售卖

- 牛肉饼掉落地面未经清洗直接使用

- 炸油发黑仍反复使用,超标准3倍时长

跨国双标 :

- 美国麦当劳规定:食品过期后必须销毁,炸油每日更换

- 中国员工手册却注明「在不影响口感前提下可酌情处理」

连锁反应 :

- 3天内麦当劳中国股价下跌4.75%

- 倒逼百胜、星巴克等外企公开后厨监控

---

6. 2023年:香精「泰国香米」骗局

事件回顾 :

安徽寿县永良米业用普通大米添加「泰国香米香精」,伪造「茉莉香型」泰国米,香精中含可能致癌的乙基麦芽酚。该企业年销量超1万吨,通过修改生产日期「旧米翻新」。

行业潜规则 :

- 香精配方可定制「东北稻花香」「日本越光米」等任意口味

- 造假成本仅0.2元/斤,但售价达8元/斤(真泰国米约6元/斤)

技术反制 :

- 中粮等企业推广「大米DNA指纹图谱」防伪技术

- 市场监管部门查获香精大米2100吨,刑拘37人

---

7. 2018年:大众途锐「发动机进水」

事件回顾 :

因进气口设计缺陷,途锐SUV雨天行驶易致发动机进水报废。福建车主维权时,4S店竟称:「中国人开车太猛,德国设计没问题」,厂商拒绝召回。

傲慢代价 :

- 曝光后3天收到投诉3682起

- 国家质检总局强制召回33142辆途锐,大众赔偿车主维修费+车价10%损失

- 直接导致大众在华口碑滑坡,半年销量下跌12%

---

8. 2015年:4S店「小病大修」诈骗

事件回顾 :

央视记者用同一辆故障车(仅设置「点火线圈插头松动」)送检全国46家4S店,结果:

- 73%的店虚构「油泵损坏」「变速箱故障」等高额维修项目

- 上海大众4S店单次欺诈金额最高达1.2万元

行业黑幕 :

- 售后利润占4S店总利润的60%,远高于卖车

- 员工提成与维修金额挂钩,催生系统性造假

政策重拳 :

-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强制维修项目透明化

- 奔驰、奥迪等品牌取消「工时费捆绑提成」制度

---

9. 2008年:垃圾短信「灰色产业链」

事件回顾 :

首次揭露运营商默许SP(服务提供商)群发垃圾短信,每发1条运营商抽成0.03元。个人隐私被批量贩卖:

- 房产中介花500元可买10万条业主信息

- 医院产科护工出售新生儿信息,每条50元

技术对抗 :

- 中国移动被迫投入7亿元升级过滤系统

- 催生360手机卫士等拦截软件,装机量半年激增2亿

---

10. 2021年:人脸数据「偷脸之罪」

事件回顾 :

科勒卫浴、宝马4S店等安装「万店掌」摄像头,在顾客不知情时抓拍人脸信息,用于分析「职业、消费能力」。数据存储在第三方公司服务器,存在泄露风险。

数字霸权 :

- 一套系统可识别戴口罩人脸,准确率超95%

- 商家用「客户画像」对高收入者自动抬高报价

立法加速 :

- 《个人信息保护法》新增「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条款

- 全国拆除违规摄像头1.2万个,罚款超5000万元

---

315的「进化逻辑」

- 早期 (2000年代):聚焦实体商品造假(如假药、劣质家电)

- 中期 (2010年代):转向服务行业黑幕(4S店、外卖、金融)

- 当前 (2020年代):直击数字化时代痛点(大数据杀熟、AI诈骗)

这些事件不仅是企业「耻辱柱」,更是推动中国消费权益保护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