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草书

2025-08-08 10:08 来源:网络 点击:

什么叫草书

草体,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一、什么是章草?

章草在西汉中晚期形成起来,并逐渐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的一种草书,是隶书快写的结果。章草打破隶书的书写规矩,使它趋于简便,其捺笔用隶书的波挑,隶味很浓,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相连,每个单字的笔画之间出现了牵丝引带。

传世章草著名作品:皇象及史游的《急就章》、陆机的《平复帖》、索靖的《月仪帖》等。

《急就章》 局部

知识拓展:

《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孩童识字编写的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流传至今的《急就章》(最早版本)写本据传为皇象书。

皇象,字体明,广陵江都人。官至青州刺史。三国吴著名书法家,善八分、小篆,尤其擅长章草。

《平复帖》

知识拓展:

《平复帖》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8cm,横20.5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名将。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后为司马颖所杀。“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他的书法,在书坛有一定地位,王僧虔、庾肩吾等都曾有记述。《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

《月仪帖》

知识拓展:

《月仪帖》传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所书,是章草名帖。我们见到的是《邻苏园法帖》拓本,纵32厘米。《月仪帖》为书信文例,按月令书写。

索靖(239-303),字幼安,张芝之姊孙,敦煌(今属甘肃)人,官历尚书郎、酒泉太守等。因曾为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年轻时就洛阳太学,为"敦煌五龙"之一,博通经史。与潘岳、顾荣等同僚一道,为时人所尊敬。迎讨河间王颐安之乱时受伤而卒,封安乐亭侯,谥曰庄。索靖擅章草书,传张芝法,险峻坚劲。其章草书,自名曰"银钩趸尾"。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

二、什么是今草?

今草亦称“小草”,始于汉末,萌生于章草的快写之中,是对章草的革新,打破了章草字字独立的形式,使上下字之间气势相连,左右行款,顾盼有情,是一种流行最广的草书字体。

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草圣"。在张芝的草书基础上,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博采众长,草书得到继承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使之风格面貌变化一新。

为了和章草有所区别,人们把它称为今草。

《冠军贴》局部——张芝

知识拓展: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东汉的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今草大师。张芝(?--约190至193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人。他敢于创新,省略章草的繁难之处,在运笔上使用了流利的笔锋,显示出的奋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规,从而创造了"今草"这种书法体。今草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后世将张芝列为"草圣"。连后世"书圣"王羲之也说自己的草书不如张芝。

《大道贴》《雨后贴》——王羲之

知识拓展:

古代草书大家: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等。其中张旭、怀素二人尤见个性(俗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的《十七帖》最为著名,是历代草书之绝品。

《书谱》局部——孙过庭

知识拓展: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碑帖集字

“张”——张芝,“王”王羲之,“李”——张旭

三、什么是大草?

大草亦称“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最为放纵的一种草书,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豪放多变,用笔则连绵不绝、变化万千、节奏感强烈,章法奇逸、跌宕,结字错落有致,用墨枯湿相得益彰,笔意间气贯天地,酣畅淋漓。后世把这种草书称为大草。

唐代的张旭、怀素两位书家是大草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

历代大草代表书家: 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祝允明、徐渭;明清时期的王铎、傅山;现代的林散之、毛泽东等。

《李青莲序》草书局部——张旭

余喜二诗之清艳,秋夜对酒录之。吴郡张旭。

……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

知识拓展:

张旭(675年—约750年),唐代书法家 史称“草圣'。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

《自叙帖》草书局部——怀素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

知识拓展:

怀素,史称“ 草圣”,唐代书法家。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锐意草书,与张旭齐名,合称“ 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传世书法作品:《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等。

《郁孤台法帖》草书局部——黄庭坚

……文殊便是道……

知识拓展: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桃源图诗册》草书局部——祝允明

……難為情,船開櫂進……

知识拓展:

祝允明,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