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从制革到制碱 为人民为国家 | 中华英才

2025-09-18 00:49 来源:网络 点击:

侯德榜:从制革到制碱 为人民为国家 | 中华英才

侯德榜(1890—1974),名启荣,生于福建闽侯。“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开拓者,近现代化学工业奠基人。1911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以论文《铁盐鞣革》获博士学位。1937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南京永利硫酸铵厂,使得中国具有了生产氨、硝酸、硫酸和化肥的能力,开创我国现代化工新纪元。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

百年巨匠——

侯德榜:从制革到制碱
为人民为国家

侯德榜(1890年—1974年)

名启荣,生于福建闽侯。“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开拓者,中国近现代化学工业奠基人。1911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以论文《铁盐鞣革》获博士学位。1937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南京永利硫酸铵厂,使得中国具有了生产氨、硝酸、硫酸和化肥的能力,开创我国现代化工新纪元。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原会长赵学敏题写“百年巨匠”

本着“还原历史,观照当下”的创作初衷,最新推出的《百年巨匠·科技篇》以科学家为明线,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暗线,以故事带动情感,综合日记、自述、回忆录、自传、手稿、传记、书信等宝贵资料,深度挖掘一代科技巨匠的成长故事,以此回顾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艰难发展历程,致敬万千中国脊梁。其中特别推出的《百年巨匠——侯德榜》,将为我们揭晓这位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工业重要奠基人与制碱工业休戚与共的传奇人生。

裔欣导演担任《百年巨匠·科技篇》侯德榜篇、华罗庚篇和钱三强篇的总导演,代表作有《大国脊梁》《我们的征途》《创新中国》等

1921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侯德榜,在博士毕业之际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却陷入了何去何从的两难境地。此信出自天津永利碱厂的创始人、总经理范旭东之手。人虽素未谋面,言辞却颇为恳切,其初衷是希望说服学习制革专业的侯德榜转投到制碱领域,以解国家紧缺碱原料又受制于西方的时困。

留美八年,四年专攻制革,侯德榜在制革领域已崭露头角,其博士论文《铁盐鞣革》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全文发表,至今都是制革界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然而,这封信所描绘的国家工业发展之重重困境以及字里行间的爱国热忱,深深触动了侯德榜的内心,并最终改变了他原本计划回国做制革专家的人生轨迹。

翌年春,侯德榜只身奔赴天津塘沽,出任亚洲第一碱厂——永利碱厂的总工程师,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工作,同时肩负着破解当时为西方企业所垄断的“索尔维制碱法”。该制碱法以连续生产著称,而其化盐、烧灰等七大环节环环相连,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故障,将导致停产甚至发生事故。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昔日西装革履的博士二话不说,换上工服一头扎进了车间,足足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了三年,才生产出第一批含碱量98%的优质产品。然而,这批黑红色的产品有别于市场上的白色碱,非但市场不买单,就连厂里的股东们也趁机要求换人。

幸运的是,侯德榜在制碱的路上始终有范旭东的信任与交托。范旭东严词回绝了英国公司乘虚而入的“合作”谈判,转身则鼓励侯德榜“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又历经没日没夜、吃住在厂里的两年,伴随着颜色洁白、纯度高达99%以上的优质纯碱的问世,“索尔维制碱法”的技术壁垒终于被攻克。侯德榜还出人意料地将“索尔维制碱法”事无巨细地写进《纯碱制造》一书里,公之于众,冀图打破技术封锁,帮助世界各地发展自己的制碱工业。该书一经问世,被公认为制碱工业技术的权威著作。

此后,在范旭东“一酸一碱两翼飞”的战略布局下,侯德榜开始参与主持建立生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南京铔厂。经过多年的筹备与学习,该厂于1937年1月建成,技术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

然而,伴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塘沽碱厂和南京铔厂都成了日军觊觎的重点对象。为避免碱厂落入敌手,他带领碱厂的核心技术人员四处搬迁,并将工厂设备能搬就搬,能撤就撤,绝不做亡国奴。同时,在南京铔厂敦促制铁工坊日夜赶制地雷壳、军用铁锹和飞机尾翼,支援抗战。

随着战事的蔓延,永利碱厂被日军霸占,而永利铔厂的大批设备则被日军拆走,运回日本。为了这批倾注所有人心血和梦想的设备,侯德榜特地在抗战结束后赴日本索要设备,严正表明:“哪怕一块废铁也要拉回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态度!”

2023年5月30日,《百年巨匠——侯德榜》摄制组在中国化工大厦采访侯德榜之孙侯盛铮

眼见着心血付诸东流,顾不得悲痛,举厂之力向大后方迁移,新厂最终落座于川南岷江江畔的五通桥。为改良制碱工艺,侯德榜赴德国就“察安法”技术引进进行谈判,当德国人提出产品不能在东北三省销售时,他愤然回国。正是这次契机,促使他在破译“索尔维制碱法”的基础上,结合川盐的特点,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此时距离迁址四川又过去了五年。

1945年10月,积劳成疾的范旭东病故。他的辞世对侯德榜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二十多年为振兴民族工业并肩作战所结下的深厚感情,非手足、同志之谊所能概括。中国化工业的发展之路漫漫,侯德榜只是默默挑上了酸碱并举的重担,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制碱新工艺。

1949年后,结合我国小麦产量低、不能满足人均需求的现实,身为化工部主管技术的副部长,侯德榜根据制碱的成熟经验,研究出一种“碳化法”,推出了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实现了小麦亩产从190公斤到400公斤的飞跃。

晚年,令侯德榜魂牵梦绕的还是“联合制碱法”的工业化生产。尽管有苏联专家的否定意见,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得以推进,推出了新制碱工艺,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年第16期

文章来源 | 中华英才*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监制 | 厚轩

美术编辑 |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国博开幕

“百年巨匠携手阿迪达斯送文体进校园”在京启动

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16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电影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18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