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是如何将对小岗村的忧虑化为动力的?

2025-09-29 01:12 来源:网络 点击:

沈浩是如何将对小岗村的忧虑化为动力的?

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沈浩,对于小岗村20多年的分田单干,曾有过这样一句总结性评价:“一夜过了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门”,非常值得深思。

沈浩的这句评价的意思是说,散兵游勇、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实现富裕目标,尤其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因为小岗村已经为此奋斗了20多年,可连个富裕门都没有跨入。沈浩为什么要如此讲,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他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而得出的结论。

沈浩,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村。198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铜陵财经专科学校(今铜陵学院)。在学校期间,沈浩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并于1986年毕业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安徽省财政厅参加工作。工作后,他先后担任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职。

2004年2月,沈浩响应安徽省委的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图为当选村主任后的沈浩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在沈浩来到这里的26年前,在这个小岗村,一群农民为吃饱肚子按下了红手印,分田到户搞起了“大包干”,由此拉开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小岗村也成为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明星村”。因此,沈浩在接到这一组织任命时,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沈浩上任伊始,就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走访调研活动。他几乎走遍了全村的每家每户,认真地摸情况,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他发现这个小村庄在光芒四射的背后,却有着巨大的隐忧。因为这里虽然依靠分田单干都已吃饱了饭,但却远远谈不上富裕。正是在这一情况,他才得出“一夜过了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门”这一著名的调查结论。对此,他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重走集体化之路。由于村民分田单干已经是一片散沙,如何能聚沙成塔,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这也成为他对于小岗村发展的最大忧虑。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在困难面前,沈浩没有畏惧与退缩,而是组织大包干的带头人、村两委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前往山西大寨以及河南耿庄、红旗渠、南街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让村民直观地感受小岗村与外界发展的巨大差距。

图为沈浩在大寨参观学习时与郭凤莲亲切交谈

通过参观学习,他又组织大家热烈讨论,最后形成了共识: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发扬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走新型集体化之路。在此基础上,他与村领导班子一班人,从本村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三步走的发展思路,进而形成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制度创新实验村”、“城乡统筹先行村”、“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发展定位,从而为小岗村的突破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人开始二次创业重出发,在“一夜过了温饱线”的20多年之后,开始了“跨过富裕门”之战。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到2008年底,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就从2003年的2300元猛增长到6600元。虽然沈浩出师未捷身先死,于2009年11月6日累死在奋斗的第一线上,但是却给小岗村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图为沈浩工作场景

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岗村终于成功了。全村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耕地流转率已超过7成,到2023年已经实现了高标准农田村域全覆盖,未来前景可期。以此为依托建设的安徽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划分出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现代园艺产业园、循环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5个功能区,现已聚集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而且,全村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大包干纪念馆已经开馆,民宿旅游方兴未艾,全村仅旅游一项综合收入就达1.5亿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实现了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从2017年开始,农民分红已经实现了“六连增”。由此可见,沈浩当年的忧虑已经不见了,而“跨过富裕门”的设想已经和正在变成现实!